长虹饮涧是什么短语类型?这样的问题困惑了很多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如果对这方面还不了解的就一起来看看吧!
文本目录
中国石拱桥 点击答案
1.谈谈《中国石拱桥》中的描写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主要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在表达方式上,它以说明为主,适当穿插少量的描写。如文章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接着花费大量的笔墨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一座是独拱石桥中的佳作,一座是联拱石桥中的典范),具体生动地介绍了我国石拱桥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造型、坚固的结构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在描绘独拱石桥的形态和卢沟桥两旁石栏石柱上石狮子神态时,只寥寥几笔。这些描写是以说明文为依托,服务于文章中心,体现了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文中的描写状物采用的是引用、拟人的方式进行的。如:在形象说明赵州桥优美造型的时候,引用唐朝张�NFEAF�的话“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在摹写卢沟桥石柱上狮子时,“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它们的不同姿态。这些引用、拟人的描写方法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
2.《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方法
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用。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NFEAF�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7)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3.谈谈《中国石拱桥》(张寿康)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这篇文章主要是举例说明石拱桥的特点,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另外对石拱桥还有些历史性的说明和描叙。我这篇示例性的文字,想就“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的材料来源,《中国石拱桥》是怎样写的”这三个问题说一说。
1979年暮春,我正留意说明文的特点、写法等问题,重读了《中国石拱桥》,查阅了1962年3月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初稿。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过程,我两次拜访了茅以升先生,向茅老请教,交谈了有关写作《中国石拱桥》的问题,我也向茅老谈了我对茅老写《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理解。茅老表示希望我写成文章。后来因琐务自牵,文章一直没有写。今年春天见到茅老时,我也难于提起这件事。现在想来,同茅老的几次谈话,对我极有教益,对写这篇示例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
茅老是著名的桥梁专家,对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热爱桥梁的建设事业,又极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由于有这样的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精神,数十年来一直勤奋学习,研究桥梁科学。他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极有研究,正在编写《中国桥梁史》,认为“在当时的世界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是领先的;在科学技术的竞赛场上,我国是得过锦标的。”基于这种思想,茅老写了《桥话》,写了《中国石拱桥》。上述的思想也正是《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的中心“说明我国的石拱桥具有光辉的科学成就,表现并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思想来源。这就是茅老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用意。可见写好一篇文章,总要热爱所写的事物,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读文章和写文章都不能忽略这种似乎在文章之外的思想感情,因为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本的一点。
茅老是具有求实精神的。他阅读有关桥梁史的浩繁的书籍,进行调查研究,忠于史实;他还亲自考察过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等许多座石拱桥。他还十分爱好文学,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认为“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因此,他积累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和历史典藉中记载和描绘桥梁的语句。就在石拱桥的研究中,他不仅研究了《中国石拱桥》中所写的桥,还研究了苏州的宝带桥、吴江县的垂虹桥、江西省南城县的万年桥、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和十七孔桥等许多座石拱桥。茅老虽写的只是《中国石拱桥》一篇文章,但是他掌握的丰富的研究资料和对桥梁的深堪的研究,都是写《中国石拱桥》的材料基础。可见写一篇说明文是不容易的,要下功夫去调查、研究所写的事物,要有求实精神,要进行深入的考察,这样才能保证说明文的科学性,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知识。这是我要谈的第二点。
第三点谈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有了大量的准确的资料,采取怎样的写法才能把石拱桥说清楚。我觉得《中国石拱桥》的整体布局是一种总分结构,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总括到分述的结构。
开头一段是极好的“入话”,留在下面说。下面“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这一段,说明了世界桥梁史上所有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这是总的方面。入后即说到个别: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再往下说,又以中国的石拱桥为总的方面,以传统的石拱桥和解放后新建的石拱桥为分的方面(两方面)进行说明。这是写《中国石拱桥》的总的思路。
在总分的整体结构中,包含了几个结构的构件。举例说,写中国传统的石拱桥的时候,又是一个总分结构(构件)。即以传统的中国石拱桥为“总”,“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这一句就又把文章一分为二,话分两头,并列地去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这种写法使文章言之有序,条理井然。又如,在说明赵州桥的时候,文章用了“时间延续”的结构样式(构件)(“赵州桥横跨洨河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恢复了青春”一段)和“空间排列”的结构样式(“赵州桥非常雄伟”,以下由长、宽谈桥的设计,到“人不知其所以为”)。至于说明赵州桥的“四个特点”的部分则是属于“事理说明”的并列结构样式了。我们说这篇文章是“复杂的说明文”,这也表现了复杂的一面。我觉得这种说明和分析,对阅读和写作说明文有好处,这也正是现代文章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以上说的是一个方面,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其次,是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些。这就要靠积累的材料和文学修养了。开头一段“入话”,是用了描叙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用了比喻,以下又引了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的形象词语。古人常把桥比成“虹”“龙”,比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里就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句子。文章在以下的几部分里,有时插入对桥的历史性评价,有时引用古人诗文的描绘语句。如引唐张嘉贞和马可•波罗的话就是评价,而引用《水经注》中记的旅人桥和唐朝张�NFEAF�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就是形象描绘。这些引用,不仅使文章有横有纵,丰富多彩,而且增加了说明文字的知识性和生动性。至于文章中对石刻狮子的直接描写,就更富有形象性了。茅老写科普文字十分认真,“当他写科普通文章时,每次脱稿都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句斟字酌,深怕写得不够通俗,不够生动。有时为了把一个复杂的思想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来,他常常深夜在床上翻来复去地思索,直到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表达方式,才允许自己入睡。”我们从《中国石拱桥》这篇里也完全能体会出茅老在词、句、章法方面的精巧的表达。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是不能忽略这一点的。
最后想谈谈,这篇文章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删掉了不少材料和语句,如果跟《人民日报》初发表时的原文对照一下,我觉得有些东西可以作为阅读这篇文章时的参考材料。现在用补注的方式写在下面:
一、原文第一段是:“石拱桥是以石拱为骨干而修成的桥。拱是弯曲的梁,梁是跨河越谷的桥身,桥身虽是弯曲的,但它上面的结构形成平坦的桥面,面上铺路就可走人行车。石拱就是用石头块拼砌成的拱,石拱桥就是全用石块造成的桥。”这一段判断、说明十分准确,让人对石拱桥有一种整体的认识。
二、“《水经注》中‘谷水’条提到一座旅人桥,说:‘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这座桥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但在洛阳发掘出的一座周末的‘韩君墓’,墓门上就留有石拱,可见在旅人桥前,可能有更早的石拱桥。”
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提到卢沟桥时说:‘在这条河上,有一座很好看的石桥,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什么是对偶问题?
线性规划模型的对偶性,对线性规划模型理论、求解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应用上,线性规划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就是资源的影子价格 (见“影子价格”),它对于线性规划模型的经济分析,用于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石拱桥划分层次并概括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总说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长期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第3—9段):举例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3段):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及其特点。
第二层(第4—5段):以赵州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层(第6—8段):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四层(第9段):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
茅以升高三传记阅读题
古自今,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么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阅读可以保持大脑活跃起来,防止它失去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茅以升高三传记阅读题,参考一下。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在镇江。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一点很像其祖父茅谦。
茅以升有超人的记忆力,谁都知道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他打小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优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以升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长子家督促孙子学习。茅谦的教授方法是,自己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留学期间还写过话剧,晚年更是写了很多文章。
在办入学手续时,康奈尔大学一名负责人对茅以升说,他们学校从未接收过来自唐山路矿学院的学生,不知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因此需要考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他们。
考试结果茅以升比其他几校的学生都好,从而顺利进入康奈尔研究院。茅以升为唐校挣足了面子,康奈尔学校从此规定,唐校毕业的学生今后不用考试,可直接入校。以升选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当时与他同一专业的还有罗英、郑华,他们三人成为专攻桥梁专业的第一批中国人。
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其实,茅以升在造桥前与造桥后还做过教师,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他喜欢讲课,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他的妻子戴传蕙一直认为,其实茅以升最适合的职业是教书。
正当茅以升教书教得挺顺手的时候,时任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决定将唐校和上海及北京的交大合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了交通大学。叶恭绰决定任命罗忠忱为校长,茅以升为副校长。但罗忠忱对校务不大过问,全权交给茅以升处理。以升找到大施拳脚的机会,便开始修建校舍,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
(节选自《我们家的人和事儿》,略有删节)
16.“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7.从作品内容看,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6分)
18.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而作品却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他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6分)
参考答案:
16.
①凸显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巨大成就;
②照应上文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学习的内容;
③引出下文他在教书方面的才能的相关内容。(每点2分)
17.
①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②有坚实的古文底子,喜欢广泛的阅读,知识面广;
③敢于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每点2分)
18.
①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是大家共知的,如果再花大量笔墨去写则会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出彩;
②而写文中所选的诸如学习、教书等内容则会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不步他人后尘,能有效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同时从多个侧面表现人物也能使茅以升的形象更为丰富、饱满。(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拓展内容
一、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阅读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中国石拱桥》
18、根据选文,简要概括赵州桥的主要特征。(在横线上各填一个三字主谓短语)(2分)
19、划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0、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有何作用?(2分)
2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语言风格的不同。(2分)
【甲】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乙】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隐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
答案:
18、形式美结构巧(2分)
19、总领下文,下文就是围绕“桥的设计合乎科学与阿里”“和施工技术巧妙绝伦”进行说明的。(2分)
20、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2分)
21、【甲】平实朴素【乙】生动形象(2分)
二 、《茅以升的少年壮志》阅读题
1907年的端午节那天,秦淮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河面上,一个个身材魁梧的水手坐在五彩缤纷的龙船里,他们或穿崭新一色的背心,或一律袒露油光黑亮的上身,处处显露出青春的健美。比赛时,但见水花四溅,木桨齐飞,活像一条条(①)的真龙,飞掠江面。优秀的水手,还在船上表演精彩的节目。有的倒立在高高的龙头上;有的一个鱼跃从龙头上跳到水里,转眼间捞起人们扔进水里的银子……船上、岸上,锣鼓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儿的人们正在举行别具风格的龙船比赛。
这时候,附近有户人家,一个11岁模样的孩子却呆在家里;秦淮河那边不时传来的锣鼓声、喝彩声,早诱得他心里痒痒的。他,就是孩提时代的茅以升。昨天,他曾和几个小伙伴约好,今天一道去观看龙船比赛。可是真不凑巧,昨天晚上他偏偏肚子痛起来,额头上虚汗直冒,疼痛难忍,一直到深夜才稍稍安定下来。今天一早,妈妈不准他出门;他就只好呆在家里,想象着龙船比赛热闹、欢乐的场面。
突然,一个小伙伴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一见茅以升就说:不好了,秦淮河上出事了!看赛龙船的人太多,把文德桥挤塌了。亏了你没去,去了也许要掉到河里哩。茅以升听了大吃一惊,忙问:桥怎么会塌了呢?小伙伴告诉说:桥不结实!桥栏杆断了还不算,有几块桥面板都坍了。那掉下去的人可多了,咱们班好几个同学都淹死了。
这个不幸的消息像(②)投进茅以升小小的心田,激起千层流花。茅以升眼前,出现了人们在水里挣扎呼救的惨景。他脑海里蓦地闪出一个念头:我长大了要为大伙儿造座结结实实的大桥。
从此,茅以升跟大人外出,只要见到桥,不管是木桥还是石桥,总是久久不肯离去,从桥面到桥墩看个够。特别是看到装满货物的火车和一群群的行人从桥上顺利走过时,他的小脸上立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平时,他翻阅古诗古文,看到有桥的句子和段落,马上(③)在本子上,看到有桥的图画就(④)起来。家里人都感到这个孩子行动有点异样,他父亲却说,你们不了解他,他长大要当个桥梁专家,是个有理想的孩子。
13、①处比喻句中括号里应填下面哪个词语最恰当()(2分)
A.长了翅膀
B.长长
C.彩色的
D.跑得飞快的
14、请在②处补上比喻句的喻体(2分)
15、第一段为什么详细地写龙船比赛和水手的表演?(2分)
16、茅以升为什么说长大了要造桥?(2分)
17、茅以升之所以能成为桥梁专家,与他少年有远大理想是分不开的,你有何理想?请谈谈。(3分)
参考答案:
13.A
14.一块巨石
15.反衬后面桥塌的惨景,表现茅以升长大要造桥的理想和愿望是怎形成的。
16.为大伙儿,为群众谋利益。
17.略
三、茅以升《最早的桥》阅读题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
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
③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
④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
⑤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
⑥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
⑦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
⑧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
⑨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
⑩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的“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被地上的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的“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2、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13、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14、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桥,第一段介绍了什么是桥,第二段介绍了什么是早,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桥的三种形式。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按照要求进行仿写练习。根据首段中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可提炼作答。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辨别以及对于说明方法作用的掌握。对在人类历史以前的梁桥、拱桥和悬桥等三种桥的分别说明。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而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在人类历史以前桥的三种基本类型,让人清楚明白的知道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和悬桥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浮桥。
故选:B。
阅读(雪顿节)中的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你好,语文版三年级雪顿节上看赛牛每段段意如下所示。
雪顿节,“雪顿”是藏语译音。“雪”是酸奶、奶酪的意思;“顿”是宴会的意思,合起来称“酸奶宴”。雪顿节一般在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是当地僧俗一同观看藏戏的风俗。
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全文一共7段,根据总分总可以分为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采用直接导入法,直接引出雪顿节。
第二自然段,写在雪顿节这一天,藏族同胞们的活动。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并不介意。反映出藏族同胞的热情大度。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知识点: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点: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匀称 桥墩 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 和谐 匀称 古朴 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或利用投影显示。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短语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 、“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 “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三、点拨阅读
(一)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1-2) 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 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根据:(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①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
――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②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
――汛期河水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拱,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③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
――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④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鷟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四、课堂小结
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 说说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2. 说说卢沟桥的特点。
二、导读新课
1、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洨河更宽的大河。
――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
――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
――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
――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指名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齐读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4、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
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曾有学生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可注意体会。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体现着一个合理的顺序,不能删掉,它联结的内容次序也不能颠倒。
肩上小拱是赵州桥首创的主要特点,最能说明赵州桥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见于其他拱桥,比起肩上小拱相对是次要的。
先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再分四点具体说明,先总后分,给人清晰印象。又如,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分项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顺序合理,标示清晰。
三、课堂小结
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四、布置作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3.揣摩语言。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③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④《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⑤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⑥(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⑦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B.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教师点化: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活动与探究
1、牛刀小试
(1)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桥梁无处不在。你走过的一些桥,也许只是“步石”桥、独木桥,也可能是高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可能已经有些年头,也可能新修建不久。不管怎样,它们都各有作用,在构造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请仔细观察它们,并了解、搜集有关它们的修建情况等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座熟悉的桥梁。
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性的文章,不要在有关桥的故事、对桥的感情的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简明、准确。
(2)面对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司机、行人都感到无所适从,试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400字左右。
(3)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2、继往开来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
提示:对未来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
文章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